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散文精选 > 正文

散文:上坟

来源: 文学类型网 时间:2021-07-08

         原创作者/毕伟

 

 

 

上坟是为了纪念已故去的亲人的一种祭祀活动,通常是在忌日、清明节、农历七月十五、农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十五,晚辈要准备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(包括烟酒、馍、香、纸钱、鞭炮、花圈等),到死者坟前进行祭祀,以表后人对先辈人的思念敬仰之情。

在老家一般有三个固定的日子,腊月二十三,俗称小年,年三十和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,是一定要去给已故去的亲人们上坟的。二十三要拿灶干粮,三十和十五要拿上蒸馍的,还要带上孩子们,给他们指认先辈人的坟头,并要磕头跪拜的,只有祭祀完亲人,我们才能享用这些吃食的。但现在上坟大家都是拿上纸炮,图方便,已经没有人再拿供品了,嫌弃坟地荒芜,路不好走,孩子也不带上,也很少去跪拜先人了,匆匆点张纸放挂炮完事,孩子们甚至已不知道先人们的坟地在哪了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大量农民进城务工,定居,在这三个隆重的节日上坟的就越来越少了,有的人进城几年都不曾回来,更别说去给先人上个坟扫个墓了。过年回家上坟,走走看看,有很多坟头都已毁坏,没有烧过纸的痕迹,渐渐的变成了孤坟,后人都不知道哪里去了。

造成这种现象的大多都是进了城或者已在城里安了家的人家,条件好的,会回来花点钱修缮一下祖坟。有的是一进了城市失去了联络,很后老屋破败,祖坟荒芜。更有甚者,直接把祖宅出售,不留后路。

很近营里一位老人去世了,他的孩子们都进了城,安了家,平时很少回来,也很少在家待,与营里人也少有往来,营里也只剩下老屋和他这个老父亲。老人去世时,除了直系亲属,前来吊孝的人很少。随着老人的去世,后人与营里人的交际也会越来越少,可能营里自此又少了户人家。

在无神论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,乡村越来越破败。那些举全家之力,上大学走出农门的学子,更是有朝一日进了城市,便不再想回到农村来,从此故乡成了异乡。而且现在条件相对较好,孩子们从小多不曾在故乡的这片土地上劳动过,也不会对故乡有多少感情。特别是90以后的年轻人,连自己家有几亩土地,在什么地方,都搞不清楚,又怎么能指望他们热爱这片土地,为这片土地而奋斗呢。倒是那些条件不好,学业不成,早早下学务农的孩子,反而成了故乡很终的守护者,努力的改变它,建设它。

祖荫有庇护,子孙万代旺,我相信古人是不会无根无据这样说的。就像树木一样,扎于老根,才能越长越壮,繁盛于千百年;浮萍之根,四处漂泊,也只能一时之旺,难以长久。

从上坟也可窥见我们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道德缺失,只有我们不忘本,懂感恩,我们才能走得更远,更久。

武汉癫痫癫痫病哪家好
西安癫痫病医院怎么走
癫痫病的偏方

热门栏目